周宏春:人工智能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与方向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是地球这艘“飞船”上的乘客,是命运共同体,必须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人工智能预测地球气温将在2033年至2035年间升温超过1.5摄氏度关口”的余音仍在,世界气象组织(WMO)关于“未来5年全球年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出1.5摄氏度的可能性为66%;2023至2027年至少有一年将成为有纪录以来最热年份的概率高达98%”的警示振聋发聩。
目前,利用人工智能助力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正为我们带来极大机遇:可体现在碳减排行动方案实施、气候变化的适应以及公众理解等方面。
人工智能,随着大数据模型的迭代进步,越来越被认为是下一代通用技术,成为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性技术。通过对数据分析、建模和预测以及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供应链效率和生产力,人工智能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人工智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可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关研究表明,87%的人工智能专家证实,人工智能将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工具。具体而言,人工智能在以下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一是预测洪水、干旱、火灾等风险发生概率较大的区域;二是预测灾害性气候(气象事件)并发出预警,以减少人力成本;三是在行政管辖空间内为不同用途的土地更好地分配水资源;四是选择效用更好的水坝、消防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工具》报告表明,使用人工智能有助于一个机构减少5%到10%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果扩展到全球将减少26亿到5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有关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助力方面,包括提高能源效率、重要领域减排、公众参与、数据中心节能以及制定实施气候变化的适应计划等。
对于提高能源效率。未来3到5年内,人工智能将提高相关领域能源效率15%。机器学习能支持从自动维护、到泄漏监控、再到流程优化、设施管理乃至发电、配电效率等多个方面。一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提前36个小时预测风向,进而优化风电场运行,减少弃风现象。人工智能可以选择并优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各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节点、基地等环节链接起来,调节平衡供需。
工业制造、交通运输、建筑、消费品、公用事业等领域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收到减碳效果。
具体做法是,先进行碳排放监测。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来跟踪自身运营及供应商、用户等价值链各环节的碳足迹,并补充数据缺失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通过对价值链各方面的详细分析洞察,AI能提高企业在生产、运输及其他方面的效率,减少碳排放并降低成本。人工智能可以优化车流路径、交通信号,不断减少运行排放,并为减缓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在农业和碳汇方面,林业碳汇等自愿减排项目是碳达峰碳中和路线图施工图不可或缺的组成。通过对大气温度、土壤、鸟类迁徙以及种植、灌溉、杀虫剂和化肥的使用和收获等条件的分析和建模,人工智能的研究和计算还可以大大提高作物产量、效率和可持续性周期。
碳足迹和气候变化宣传。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系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构建平台,以跟踪个人乃至企业的碳足迹,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应对之策,降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中的碳减排,实现以较低的能耗和碳减排支撑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福祉的改善。
人工智能有助于制订气候变化适应计划。比如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通过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来启动其适应行动;一些国家利用人工智能启动作物分布精确绘图,并预测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等。
机器学习等计算密集型技术发展带来的碳足迹也不可忽视。因此,除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外,还应设计具备普适性的通用神经网络、人工智能或机器学习模型,并通过测量碳效率的最佳实践和工具以降低碳减排。要从小处着手;使用成本最小的概念设计AI解决方案,并及时对方案进行迭代、整合和完善。加强能力建设,发展赋能型技术平台,实施新的治理模型,以激发人工智能助力碳减排的最大效益。